乡镇企业导报官网
  • 人物故事/
  • 当前位置:
  • 首页 >
  • 人物故事 >
  • 传承守正,雄厚苍劲----中国知名书法家薛镛先生书法艺术掠影

传承守正,雄厚苍劲----中国知名书法家薛镛先生书法艺术掠影

发布时间:06-29
分享到:

“练习书法是一个累积国学文化知识和历练心智弥坚的的过程,只有通过传承精华,临摹古人,守正创新,循序渐进历经‘三收三放’迂回路径,才能让书法内外兼修并达到一定境界。”6月27日下午,我国知名书法家薛镛先生如是谈起书法练习。

几千年来,书法艺术默默滋润着国人,无疑引领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走向。薛镛先生作为新生代的知名书法家,面对剧烈的社会变迁和历史转型,历经新一轮的轮回淬火,其艺术生命已赋予新时代的生命价值。

薛镛少年时因受其伯父的影响而喜爱书法,看着伯父写春联时挥洒自如的神情,听着周围乡邻们发出的赞叹声,他早已心驰神往。上学后,他对书法的满腔热情倾注到写仿上,只要一有空闲,就笔不离手,伏案劳形,通宵达旦。他尤重临摹,初学唐楷,后追魏晋,遍临各体,尤喜钟繇、王羲之的书作。

如今,薛镛先生被人们赞叹为“一管在手可以倾吐大江东去的豪情快意,也能展现金声玉振的轻灵清丽”的书法家,他用一种看似寂苦的精神经历,徜徉于书山墨海中,游刃于艺术的世界里,以其“古拙、凝重、圆润、隽永、空灵”的书法艺术特质,在墨与纸的简单组合里,融合诸多质朴古风元素释放出一种禅意的灵动。其书法“结体宽绰舒展、疏密匀称,体势清丽古雅,隽秀可爱”的笔墨,在不经意间的艺术创作中,缓缓绽放出精彩灿烂的民族文化的光彩……

近年来,薛镛先生书法艺术不仅受到社会各界的喜爱收藏,更是得到国家的认可,其书法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送许多国家领导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在攀登书法艺术道路的同时,薛镛先生更潜心传承书法教育。在多年学习书法的基础上,薛镛先生集合几种书法技艺,自创出一种“五笔教学法”,所谓的“五笔教学法”是将“点、横、竖、勾、撇、捺”最基本的笔画书法写作的运笔思路,融合到创作中。最主要的就是掌握了这几种最基本笔画,书法便不难了,其实文化都是相通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文化会不自觉的用到生活中,慢慢地对整个人的形象也会有很大影响。

薛镛先生认为,书法是中华文化独特的一种呈现方式,学习书法有助于培养专注力,这在社会飞速发展、人心浮躁,缺少认真钻研的工匠精神的当下,传承书法精髓尤其显得弥足珍贵。书法创作的过程也是让自己的身心拥抱文化的过程,也是对文辞内容、文化本质、深层信息全面的体验过程。学习书法的心路历程更是累积国学文化,让文化扎根中华大地,继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书法写好了,文化自信就慢慢的培养出来了,当我们每个人都自信了,文化自信了,整个民族也会自信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希望了。

薛镛先生艺术简介:

薛镛,号云泽堂居士。北京云泽堂书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和国家机关书画协会原理事;中国榜书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常务理事;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书画艺术顾问;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兰州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核工业老年大学美术系书法教授;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外交部主管中国对外投资委员会文化理事会理事长。

1969年生于山东省莒县。少年时随薛友会、薛伯会两位伯父学习楷书, 后来到县城深受王玉宽、任英民、崔祝生、张静波等先生的教导。1998年加入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1999年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学习,又得到冯其庸、孙伯祥、张海等老师的面授,对楷书的代表书体,欧、柳、颜、赵以及魏碑,有了深入领悟,2006年受田英章老师的教导对欧体字进行了系统深入地学习。四十岁后,对中楷、小楷和榜书的书写技法以及她们的美学关系 进行了归纳掌握,并提出了书法与其他文学艺术具有一定的全息对应关系 以及书法的传承就是在很好地继承古法基础之上,自然形成的个人特色,既是为创新的观点。

2003年获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学成果三等奖

2005年走进青海全国书法展入展, (中书协主办)

第二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入围奖(中书协主办)

2009年至2018年,八次荣获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每年举办的书画展(如 改革开放好杯”等为主题的书画展)一等奖,

2013年,入选全国首届“沈延毅奖”书法篆刻作品展,(中书协) 2014年,“生态大连”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中书协)

2014入展第二届“赵孟順奖”全国书法作品展,(中书协)

2014年入展首届“刘禹锡杯”全国书法作品展,(中书协)

2014年经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国家机关直属分会申报,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

2021年7月,参入策展并编辑出版《永远跟党走中央和国家机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画摄影展》;

2022年9月,编辑出版并评选策划展览《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中央和国家机关书画摄影展》。(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 张凯歌 整理)

乡镇企业导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文章注明“来源:乡镇企业导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乡镇企业导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乡镇企业导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非乡镇企业导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乡镇企业导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乡镇企业导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乡镇企业导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乡镇企业导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