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镇企业导报网

胡桂芳:八方发力,以健康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来源:八界浏览量:28发布时间:03-27
分享到:

健康农业以生态、安全、健康、营养为特征,适应了当下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需求,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更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新方向、新抓手。健康农业内容丰富。发展健康农业,各地应因地因时制宜,根据资源禀赋和市场导向,选准突破口,以健康农业培育乡村产业振兴新优势,打造特色健康农业品牌,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根据各地健康农业试点地区经验,发展健康农业,可从八个方面发力。

1.夯实健康农业的基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在土壤、水和空气三大要素中,健康的土壤尤为重要。古人说,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大自然历经十几亿年才形成的土壤,是农业之母。据专家研究,一亩高标准土壤,应有16万条蚯蚓,300公斤的真菌细菌,5%—12%的有机质含量。但是,现在这样的土壤已是稀缺品了。为了提醒各国构建健康的土壤生态系统,第68届联合国大会将2015年定为“国际土壤年”,其口号为“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

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其中,耕地安全是是粮食安全的基础,既包括数量(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破),也包括质量,土壤要健康。近年来,我国各地开展的农业“两个替代行动”,推行“减肥增绿”计划大见成效,但是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差距还远,化肥、农药施用量依然很大。目前我国的有机肥施用占比不到10%,美国占比已高达50%以上。要继续从强化健康投入品入手,改善农业的健康环境。特别要注重推广微生物肥料。前不久农民日报报道,河南安利绿色防控科技公司研制的“菌安天下”的生物菌剂,仅一年多时间就在15个省135个县推广,应用于玉米、水稻、小麦、大豆、蔬菜、水果、花生、食用菌等36种农作物,推广面积达到1000余万亩,大幅增产增收。农民评价“菌安天下”:“地下拌种能治虫;地上喷雾能防病,替代了化学农药,减施了化肥用量,节本增收又增效,粮食瓜果味道好。”由此可见,以生物菌肥替代化肥,是农业土壤健康、水肥健康的有效路径。

总之,发展健康农业,必须按照绿色发展理念,重点抓好土壤、空气、水污染的防治,抓好绿色植保、绿色防控,强化健康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让“中国饭碗”装上安全营养健康的“中国粮”。

2.发展健康农产品

农产品是农业生产的终极形态,是直接为人类提供生存、健康的必需品,来不得半点含糊。农业部农村部明确提出,要着眼于“大健康”,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人们提供更多放心的健康农产品,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出贡献。2016年,农业农村部开展了品牌猪肉、健康猪肉评比活动,被称为引导健康农产品开发的风向标。被评为第一届健康猪肉的,是安徽太湖县程岭绿色食品公司的“程岭黑猪肉”,它也是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公司董事长程其发形容他养的猪“吃着青饲料(青储饲料加构树等),喝着山泉水,睡着席梦思(发酵床),听着黄梅戏,天天运动会(定时放出来散步撒欢)”。李克强总理家乡的滁州红琊山跑山猪,也是这种饲养方法。这样生态养殖出来的猪抗病能力强,猪肉味道鲜美,成为肉食者的最爱。在发展健康农业过程中,要突出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以健康、营养为导向,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着力打造健康农业品牌,推进健康农产品的生态化、特色化、营养化、高值化。

3.发展食药用菌产业

食用菌富含高蛋白、低脂肪,还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兼具肉类和蔬菜特点,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的“一荤一素一菇”人类最佳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21世纪的保健食品。目前我国食用菌生产已占世界食用菌产量的75%以上,人均日消费为60克,而营养专家认为,每天人均应消费食用菌250克以上,可见我国食用菌产业,无论生产还是消费,都有很大提升空间。食用菌中除毒蘑菇外,都有食药兼用功能。

其中的药用菌类,既有传统的益气、强身、祛病、通经、益寿等功能,又能增强人体免疫力、辅助抗肿瘤抗癌,而且无毒副作用。如被列为唯一“上上药”(中医称没有任何毒副作用的中草药为上上药)的灵芝,不仅家喻户晓,在全世界华人圈和欧美、日韩也广为人知。灵芝产品是日韩地区受欢迎的健康产品,日本每年要消耗灵芝1500吨,其灵芝产品已经进入美国市场。只有5000万人口的韩国,每年消耗4500吨灵芝。而日韩两国的灵芝原料,都是从中国进口的。

去年8月28日,商务部、科技部发布“关于调整发布《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的公告”,将冬虫夏草、羊肚菌、云芝、灵芝(赤芝、紫芝)、茯苓等16种菌类药材资源及生产技术,列入禁止出口目录;将蛹虫草人工培植技术列入限制出口目录。这一举措说明,新冠疫情发生后,食药用菌“芯片”的保护开发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这对食药用菌产业的发展是一大利好。我国是食药用菌大国,但还不是食药用菌强国,加强药用菌类品种资源保护和关键生产技术保护,将会促进食药用菌产业强身壮体,无疑会成为健康农业发展的一个亮点,加快食药用菌强国建设的步伐。

4.开发食药同源产品

“食药同源、药补食疗”是中医的基本理念,而“治未病”又是中医的先手棋。我国历代本草文献记载的食药同源植物、动物约有30大类、好几百种,卫生健康部门已公布的食药同源产品(含新资源食品)目录有100多种。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利用食药同源农产品和食品,对不同体质类型进行功能调节,从食品源头上通过一日三餐预防和辅助治疗各种疾病,变“病从口入”为“病从口出”,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和接受。近年来,我国特有的食药同源产品枸杞等走红国外,宁夏枸杞、新疆枸杞、青海枸杞火遍了全世界,枸杞泡茶成为东南亚和欧美上班族的标配,刮起了一股时尚风。

我国地大物博,食药同源这种特殊的物产极为丰富。实际上,各地的农特产品,很多都具有食药同源功能。开发潜力很大,这是未来食品的增长极。我国农产品电商的国家队邮乐农品,通过各地农业、邮政部门的合作,筛选符合“三品一标”条件的地方特色食药同源产品上线,其平台上的很多产品,如新疆大枣、宁夏枸杞、贵州苦荞、沁州小米、霍山石斛、东宁椴树蜜、怀远石榴、通江银耳等等,都是吃货们的最爱。所以,发展健康农业,要瞄准地方特色农产品,把食药同源食品开发摆上重要位置。随着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药食同源的功效将愈加突显,其产业发展将呈现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美妙前景。

5.发展道地中药材种植

目前,我们的“国粹”中医药已走进183个国家,全世界40亿人在吃中药。中药材种植是中国传统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已经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中药材生产体系,常用的600多种中药材里,300多种为人工种养。但是,中药材质量安全还存在忧患,突出表现在4个方面:药材品种退化、野生药材资源减少;种植缺乏标准,药材种植像普通农产品一样管理,存在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现象;大规模跨区域种植,导致不少药材药性减弱,“道地药材不地道”现象屡见不鲜。中药材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现象屡禁不绝。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的中药材,再有名的老中医,开出的方子再好,可能也治不好病。难怪人们忧虑:中药毁在药材上、中医死在中药上。种植不规范、缺标准,对中药材产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中药材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国产优质中药材基本出口到日韩作原料,世界中药市场90%的份额是日本汉方药。新冠疫情发生后,国内外中药材需求趋旺、价格上涨,在这一大背景下,中药材产业对农民脱贫增收拉动作用明显。要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道地中药材生产。

所谓道地药材,《中医药法》的界定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现代科研证明,中药产地不同,土壤的理化性质、微量元素含量也不同,药效就有差异。如的道地药材河南怀地黄,其有效成分梓醇的含量为0.435%-0.811%,而广东、山东、陕西等地所产的怀地黄,含量只有0.01%-0.06%。因此,道地药材是中医药疗效的保障。要依法做好道地中药材的保护和生产,要按照“优质种、原产地、重传统、高科技、标准化”的12字思路,发展中药材产业。要以安全、有效为核心,切实加强监管,确保中药材质量安全“种出来、管出来”。还要加强中药材种植、加工与互联网+、休闲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培育和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做强做优中药材产业,弘扬光大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

6.开发微量元素农业

我们人体是由60多种微量元素构成的,其中与人体健康和生命有关的必需微量元素有19种,而最常见的、较多人群缺乏的微量元素有5种,分别是硒、锌、钙、铁和碘。世卫组织将人体微量元素缺乏称为“隐形饥饿”。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兰纳斯·鲍林博士认为,“所有疾病均因缺乏微量元素引起”。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不少地方通过生物科技手段和农艺措施,在农产品中强化补充不同人群所需的微量量元素,满足人民个性化的需求,我国微量元素农业开始起步。

微量元素农业的理想目标是针对特殊人群的健康需要,“缺啥补啥,啥多调啥”。以硒为例,它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生命活化元素”,人如果缺硒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严重的会引发心脏病、癌症等。芬兰是一个国土严重缺硒的国家,人均日摄入量仅30多微克,国家就通过立法在动植物及食品加工中补充硒元素,使人均摄入量提高到90多微克,从而提高了国民健康水平。我国国土面积72%缺硒,其中29%严重缺硒。营养学家认为,我国人体每日适宜摄入量为60微克—250微克。而目前只有40微克。近年来,我国已有10多个省区、100多个县开展了以补充硒元素为主的功能性农业试点。广西巴马、湖北恩施、安徽石台、陕西紫阳等地是我国有名的富硒地区,坚持发展富硒农业,初步打响了富硒农产品的品牌,其价格都高于同品类的一般农产品。近年来,安徽省桐城、潜山利用当地土壤富含天然锌元素(有助于提升智力、调理肌肤)这一得天独厚优势,积极发展生态富锌健康农业,农民种植富锌大米要比普通大米每亩多卖将近2000元。实践发展微量元素农业,不光具有长远效益,能消除因缺乏微量元素引发人体机能衰退的“隐性饥饿”,使人民增寿;更具有眼前效益,能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微量元素农业市场前景广阔。中科院专家预计,到2030年,其产值将占到农业总产值的10%,2050年将达到50%以上。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大背景下,要以产学研合作为路径,科技为支撑,以标准化为引领,推进微量元素农业有序发展,激活健康农业的这一片蓝海。

7.发展休闲和养生农业

随着城乡统筹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农业4.0时代已经到来,它以追求物质消费和精神愉悦全方位需求为标志。现在人们在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中,对物质的占有和享受不再占主导地位,而是越来越追求多元的、丰富的精神生活。这就要求农业除了提供好吃的,还要提供好看的、好玩的,提供更多赏心悦目的休闲旅游和文化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对非物质幸福的追求。现在。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到农村,要的是“身心融入自然,徜徉绿水青山,寄托乡思乡愁”,体验“身在青山绿水间,心在唐诗宋词里”的情调,追求养生和心情愉悦。

去年秋季我们到亳州市蒙城县调研,到了全市海拔最低的立仓镇薛庙村,这个村通过低洼地改造,发展稻虾共作、莲藕养鱼和乡村旅游。一进入这个村,两千多亩盛开荷花扑面而来,我们脑海中立即闪现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村里的民俗馆洋溢着浓郁的淮北地域文化风味,使人倍感亲切;参观这里的茨淮新河纪念馆,几十万民工在冰天雪地里挖河拉土的场景,令人想起毛泽东“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诗篇。虽然几个月过去了,但此情此景,仍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我认为,这才是休闲农业要做的境界、应该有的效果。

调查显示,新冠疫情发生后,城镇居民出游意愿和活动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在出游目的地上,47.2%的人表示选择短途旅游,而没去过的旅游地和不拥挤的景点,会成为首选。在旅游活动的变化上,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仍是居民选择的主流,健康养生将成新宠,由11.37%上升到23.21%。这种变化和需求,给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带来了机遇,诱发了农业多功能开发,正带动休闲、观光、游学、康养等农业新业态蓬勃兴起。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因地制宜,把农业农村的“三生”(生产、生活、生态)资源要素统筹起来,挖掘独特的地域乡土文化,特别是能展示当地特色的乡土文化的农事活动、特色食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精心规划和建设各类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康养庄园、农业公园等,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颐养身心好去处、诗意栖息地。要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真正以农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

8.发展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是用现代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来发展现代农业,形成的一种新的农业业态,它以“信息+知识+智能装备”为特征。农业信息化专家赵春江院士把数字农业称为农业4.0。数字农业基于“大物移云”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综合应用,减少了人与动植物和产品接触,避免外来污染源,能精准预测、精准预警、精准管理,实现清洁化生产,节本增效,因此使农产品更安全;而区块链等追溯技术的应用,更解决了消费者对于农产品和食品的信任危机,让人们吃得更放心。当前,数字农业应主要是做好6大方面:1、大田农场数字化,包括数字化的果园,做的是开放式场景;2、设施农业工厂化,包括植物工厂、智能化养殖场等,是封闭式场景;3、区块链应用常态化,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加上保险锁;4、电子商务工具化,包括现在很火的直播;5、农业机械智能化;6、农业经营网络化。

随着数字化时代到来,“互联网+”科技应用领域迅速拓展,特别是5G技术应用、“机器换人”步伐加快,健康种养和健康精深加工,将会更多地植入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加快健康农业创新发展,出现更多的智能化健康农业新模式、新业态。安徽省在2019年8月就酝酿在南陵县启动“一朵菇”区块链应用试点,由省农业信息化产业技术体系、省食用菌行业协会与浙江甲骨文超级数码、安徽皓天智能科技合作开展,区块链溯源系统当年12月上线运行后,取得了取得了三项成果:一是实现了香菇生产全周期、全过程、全要素的可信任溯源,包括从菌棒采购进智能大棚,再到农资、生产管理、香菇采摘、储运、销售;二是实现了优质优价,每斤香菇比普通香菇价格高2块钱;三是把原来普通大棚一年种一茬菇,变成一年种三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发展数字农业,关键是要真落地、真应用、真见效。比如赵春江院士的“基于北斗的农机自动导航与作业精准测控关键技术”,在国内率先实现了业务化运行,服务作业面积1.1亿亩。李玉院士团队的食药用菌智能工厂化成果在全国普遍落地应用,提升了我国菌业科技应用水平。麦可飞将数字探针应用于绿色飞防、安徽易刚信息技术公司利用空天地一体化大数据平台服务大田数字农场、数字阿里在安徽砀山建设数字果园,都是数字农业落地应用的成功案例。数字农业要防止一哄而起、一哄而上。现在有的地方搞数字农业,“田间地头树大屏,现代设备做样子,领导来了搞演示,领导一走关机子”,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劳民伤财,必须坚决禁止。

搞数字农业,当前要重在示范,不能贪大图快、求数字好看。农业农村部去年制定了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标准有几个硬指标,要求示范基地劳动生产率提高50%以上,单位面积产量提升10%以上,水、肥、药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降低10%以上。这很切合实际。数字农业一定要通过示范项目建设,实现大田作物、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渔业养殖等重点领域单品种全程或关键环节的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建立数字农业技术支撑规范、集成应用模式,推动数字农业生产取得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乡镇企业导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文章注明“来源:乡镇企业导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乡镇企业导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乡镇企业导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非乡镇企业导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乡镇企业导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乡镇企业导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乡镇企业导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乡镇企业导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与本网联系。